1、千年古县——献县
2、关于献县“四十八村”的情况,有一首民谣作了概括地说明:
3、陈家庄北边挨河口,
4、古庄的人们卖香油。
5、贾庄桥有伙修桥的匠,
6、王庄出了个举人头。
7、八里庄新起桥一座,
8、大章赶庙是两头。
9、万家寨的好外出,
10、贾庄打盖帘儿集上卖。
11、文都村栽种果木树,
12、文大夫搬家到枝头。
13、李谢爱把园子种,
14、要吃豆角儿上堤口。
15、杜凌花出了同乐会,
16、双村南边是天平沟。
17、冯庄的乡亲卖山药,
18、抛军哨好象望天猴。
19、刘庄村子一掐火,
20、参军镇的苇子没有头。
21、小平王的人们编蒲囤,
22、祝庄有伙儿吹鼓手。
23、权寺出了伙儿泥瓦匠,
24、张支根有个李星武。
25、梁家庄,一个头,
26、三角祖先冉伯牛。
27、富庄有个张大炮,
28、张村本是九个头。
29、临河修起庙一座,
30、李家疃的当会头。
31、尹官的人们卖花样,
32、河堤南边儿是横头。
33、石家疃的织褥面儿,
34、十字大街元昌楼。
35、路庄常把带子卖,
36、王家庄的烧饼没有油。
37、镇上出了个“燕子李”,
38、关尹庄起了两座大高楼。
39、地处河北省东南部、隶属沧州市的献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历代县名多变,县境大小不等,隶属州府管辖不同。夏商皆属冀州地。周属幽州地。春秋属燕国地。战国时始有河间(今献县河城街南)之名,因地处禹贡九河之间和属国不得主而得名,为燕赵二国之地。秦并天下后属巨鹿郡。
40、据史料记载,献县历史沿革大体如下:
41、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间郡,赵衍、张相如任河间守。
42、汉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置河间国,立赵幽王少子刘群疆为河间王,都乐成(今献县河城街南)。
43、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立皇子刘德为河间王,都乐城。死后被追封为“献王”。
44、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置乐成国,封皇子刘党为乐成王。
45、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更乐成为乐陵县,追封刘开为孝穆皇。
46、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改乐陵为乐成县,封乐成王曹干为河间王,治乐成。
47、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诏书?为司徒,司马融为河间王,后改封为乐成王。
48、北魏和平四年(公元463年),废河间国,改立河间郡,乐成属之。
49、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乐城县为广城县。
50、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为避皇帝杨广名讳,改广城县为乐寿县。
51、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窦建德于乐寿(今献县县城)称长乐王,置百官,年号丁丑。
52、唐高祖武德元年,夏五凤元年(公元618年),窦建德在乐寿立国号曰“夏”,改元五凤。夏存国四年为唐所灭。
53、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景城为镇,入乐寿,县境扩大。
54、金天会七年(公元1127年),县筑土建城,乐寿县升为寿州。
55、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更寿州为献州,辖乐寿、交河二县,户五万六百三十二。
56、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由州改为县,因汉代河间国刘德陵在此,故易名“献县”。
57、在近代史上,献县地名也曾有过多次变化。抗日战争时期,献县为三、四、五区划归了当时的临时边区县建国县。1954年建国县撤销,所辖村庄大部分转划给了沧县、河间两县,献县的第七区、第十区,划给了当时的临时县献交县。1949年,献交县撤销,所辖村庄有一半划归了交河和武强。1959年,当时的武强、饶阳、献县三县合并的饶武献,后来国务院正式命名为献县。1962年,饶阳、武强又重新从献县析出,献县保持了现在的面貌。
58、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献县大地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一是汉墓群,二是单桥石桥。汉墓群中的献王陵在全国的汉墓中规模最大,而云台山汉墓是仅次于汉武帝茂陵的第二高陵。单桥石桥则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石雕艺术,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丰富而美丽的传说故事,形成了独特的单桥文化。此外,还有汉代的敦陵、慎陵、毛公墓、贯公墓、乐成侯丁礼、中水侯吕马童、李忠等墓址,隋代的金城宫遗址,明清两代的牛鸾墓、陈瓒墓、张庄天主教堂等。在献县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更是名人辈出,英才不断,先后涌现出了堪称汉朝百官表率的河间献王刘德、《诗经》的传播者毛亨、毛苌、河间国名相张衡、北齐著名数学家信都芳、北齐农学家金丝小枣培育人刘仲思、隋代经学大师刘炫、唐代开元名臣王唆、五代政治家冯道、明左都御史陈瓒、清一代文宗纪晓岚、民族英雄马本斋、哲学泰斗张岱年等英才俊杰,他们或是献县人,或在献县生活过、工作过、他们都在献县的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59、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献县已成为中西文化的交融地,金丝小枣的主产地,成为华北平原上正在崛起的一颗新星。
60、献县境内的古长城堤
61、在华北平原的中南部,有一条西起深州市,经饶阳、武强、献县、河间至沧县,总长200多公里的古堤,这就是古长城堤,民间俗称“长虫堤”。
62、古长城堤在各段的名称不尽相同,深州段叫“紫金山”;饶阳段叫“金沙岭”或“金山岭”;武强段叫“溃水堤”或“长城堤”;献县段叫“长城堤”或“长虫堤”;河间段叫“长城堤”或“马岭城”。长城堤由武强县彭刘庄、西樊屯入献县境,经樊屯北、西丁楼南、牛坟北、砖瓦窑南、油坊北、小楼南、小陈庄南、陈坟北、八册屯北、小屯北、尹店西、小营西、边马入河间市沙河桥,献县境内长46公里。
63、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古长城堤为大禹治水时所修。《禹贡》云:上古时,黄河泛滥,人民苦不堪言。禹按照舜的命令,接替他的父亲鲧去治水,采取疏通的方法“北播九河”。据《尔雅?释水》记载,“九河”是指: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契、钩盘、鬲津。其中徒骇河就是今天的滹沱河,它是九河最北边的一条,而鬲津河在九河的最南面。大禹在徒骇河以北、鬲津河以南各筑起防洪堤一条。其南堤遗址在今天的景县、东光县一带,让“九河”水只能在长城堤之间一二百里的范围内流动,而不再危害其他的区域。所以,今天的献县一带自古就称为“九河下梢”。
64、历史上有关献县发生水灾的记载不胜枚举:汉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黄河在馆陶决口,淹河北四郡三十二县,乐成(献县)在其中;晋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夏,滹沱河泛滥,冲陷山谷,巨松拔浮于滹沱河水上,东至渤海,原隰之间皆如山积;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秋,大水,瀛州各县多淹没,民皆上高树,依大橼;唐永征五年(公元654年)六月,大雨连隆六日,滹沱河泛滥,乐寿被淹;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七月,大水。平地水深一丈五尺,民居被淹没,溺死者不计其数;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黄河在乐寿埽决口,形成大洪灾……
65、洪灾过后修补长城堤是势所必然。史书上对修补长城堤也有明确的记载。《禹贡》记载:“禹疏九河”。《太平寰宇记》:“此堤或云‘夏禹所筑九河故堤’”,九河故堤亦黄河故堤。这是修建长城堤最早的记载。《太平寰宇记》:“秦使蒙恬所筑堤的防河水于河间”。秦时的河间即“九河之间”,河水即黄河之水。蒙恬所筑九河北堤名叫“马岭城”,九河南堤名叫“长城岭”。河间市有古堤长数里,叫“马岭城”,庆云县有古堤长40里,叫“长城岭”,这应当是古长城堤的原始称谓。《汉书?沟渠志》:西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黄河在渤海(今沧州)、清河(今山东临清)、信都(今冀州)一带泛滥,丞相史孙禁欲北破“平原金堤”以泄水。这里的“平原金堤”即指长城防洪堤。宋仁宗时,黄河北流走大名、冀州、武强、献县、河间。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黄河在乐寿埽(今献县陈庄镇大过村北,尤口村西,南河头乡樊屯村南)决口。
66、无论是“北破平原金堤以泄水”,还是“河决乐寿埽”,水灾过后必然会修补长城堤。因此,在修筑滹沱河北大堤和根治海河之前,古长城堤一直是京津以南重要的防洪设施。
67、如今,献县境内的古长城堤大部分已被铲平,遗存仅有十五级乡小营村西到河间市境一段,至今已历4000多年。
【#河北献县#】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