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精选 > > 正文
2024-09-01 07:00:47

乙型肝炎病毒

导读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9300万。那么,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呢?下面就让康网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又称为丹氏颗粒,是成熟的病毒,有很强的感染性。HBV具有双层核壳结构,外壳相当于包膜,具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俗称“奥抗”。剥去外膜则为HBV的核心部分,核心内含有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颗粒内部有HBV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又称为丹氏颗粒)。

除了丹氏颗粒外,病毒颗粒内还有直径为22纳米的小球形颗粒和长度不一的管形颗粒,这两种颗粒是不完整的HBV,不含核酸,不能复制,所以也就没有传染性。

感染乙肝病毒的病人血清中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颗粒,分别为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和管形颗粒(直径22nm)。

其中,大球形颗粒又称Dane颗粒,是1970年Dane首先用电镜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发现的。

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颗粒,呈球形,具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由来自宿主的脂质双层和包膜蛋白组成,有大约400个HBV表面抗原(HBsAg)即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层中。用离子去垢剂如NP-40处理病毒颗粒,去除病毒外衣壳后,暴露出内层核心。核心的表面为病毒的内衣壳,内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BcAg)。HBcAg经酶或去垢剂作用后可暴露出e抗原(HBeAg)。核心颗粒中间包裹着双链DNA分子、DNA聚合酶(P蛋白)等。

而小球形颗粒和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的管形颗粒均由病毒的包膜蛋白构成,不含病毒基因组,因而不具有感染性,被称为亚病毒颗粒。HBV的抵抗力较强,在血清中30~32°C可以保存6个月,零下20°C中可以保存15年。

但是煮沸10分钟、高压蒸汽消毒或65°C10小时可以灭活。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碘伏都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扩展阅读: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乙肝传播途径中最常见的一种,比如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此现象得以了有效控制,但是尚未杜绝。

2.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也就是说在就医的过程中被感染,多数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种而引起的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注射、接种、纹身等使用的各种医疗器具。

3.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为主要的感染类型。

(值一提的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母婴或父婴的传播,有效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4.性传播: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间的传播。注: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因为免疫系统比较完善,所以有可能及时清除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